人物专访
“深圳十大佳著”| 于爱成:深圳是一座文学意义上的城市 2024/01/12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于爱成接受记者访谈,对深圳文学的历史与现状、青年作家作品、深圳文学发展脉络及流派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十大佳著十年,见证了深圳文学的深化和壮大

  “深圳十大佳著”评选活动创办于10年前的2014年,正式策划并组织实施首届十大佳著评选的时候,其实我们对于这项评选有些细节还是存有一定含糊之处的,比如是用“十大佳著”还是“十大好书”?是小范围的文学类还是也包括非文学类?方案中说所评范围为“非学术”类好书,“非学术”和“学术”的边界何在?儿童文学、文艺评论是否可以纳入?等等。

  些问题到了2023年,也就是10后的今天都得到了订正和完善,比如本届大赛已经纳入了“学术”类的文学批评;儿童文学也已经在两届前纳入了小说和诗歌类。这是一个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规范的过程。

  实也正是在2014年前后,深圳作家多种文体体裁的写作已经开始深化和全面活跃,只是我们还并不能充分捕捉到深圳文学的这种深化,但能隐隐感觉到了深圳文学开始进入百舸争流的一种状态。

  比方来说,今年的评选,我们看到了非虚构种类的大爆发,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科普、口述史、文学评论等,基本都齐了。科普尤其是个亮点,这里的科普是个大概念,自然博物写作、心理治疗笔记等,都可包含在内。

  2015年的第二届评选也即第一次非虚构类评选,当时的非虚构还是相对种类单调的,大都是散文随笔为主,少量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更多样的体裁样式尚未出现。

  深圳是一座文学之城

  爱成认为,深圳文学以及时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人物、新世界”而独树一帜,在当代文坛留下不可取代的鲜明足迹,这座城市容纳了形态多样的文学写作,形成了众语喧哗的都市文学景观。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写作群体、最丰富的文学形态,网络创作活跃、文学内刊民刊众多,深圳人对文学的参与热情,曾让不少慕名而来的学者、作家感慨不已。

  圳是一座热爱文学的城市,呈现出磅礴壮观的文学气象和写作热情,现有中国作协会员210多名、省级会员650名。持续写作者不低于上万人,通过不同平台不持续写作者则更达百万之众。这座城市以年轻人为主体,白领阶层规模庞大,个体心理寻求宣泄和慰藉的欲求,对新媒体手段的掌握和使用,以及文学写作资源的丰沛、个人生活体验的“震惊”感觉、文学功能的“灵验”效应等,都是深圳文学创作活跃的原因。

  圳民间蕴藏着丰富的创作人才和极大的文学热情,现有30多个非盈利文学社会团体,以及300多个校园文学、读书会、诗歌沙龙等民间组织,他们持续不断开展各种文学活动。深圳文学人才结构完整,文学生态完善,拥有刘西鸿、谭甫成、乔雪竹、杨黎光、邓一光、杨争光、南翔、王小妮、彭名燕、李兰妮、吕贵品、张黎明、黎珍宇等有全国影响的名家。这里还有齐整的青年作家群,有数以千计的网络文学作家、打工文学作家以及不断成长的青春文学作家群。深圳也为全国奉献了移民文学、城市文学、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网络文学、青春写作等文学形态。其中城市文学在描写中国改革开放题材,展示、传输现代观念上领先全国。在艺术形式上,深圳作家的丰富性、先锋性、多元性,在国内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学版图中都是少见的。

  年轻作家是深圳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作为一位资深文学从业者,于爱成对年轻一代在文学创作上情况一直非常熟悉,也多年坚持研究,著有评论深圳作家作品的《深圳:以小说之名》《细读:文本内外》《诗与思的对话》等专著,密切关切年轻作家的成长。谈及如何看待年轻一代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他说:“深圳青年作家队伍庞大,写作风格丰富多样。从2005年至今,深圳文学进入多元化时代,60年代作家进入成熟期,70代、80代作家整体崛起。一批青年作家逐步浮出水面,走向文坛,渐渐产生全省、全国影响,形成青年作家群,如薛忆沩、吴君、盛可以、谢宏、梅毅、丁力、央歌儿、远洋、刘虹、孙向学、王十月、徐东、戴斌、秦锦屏、郭建勋、谢湘南、郭金牛、远人、王国华、钟二毛等可谓“城市叙事”作家代表。尤其2010年来,更新锐的蔡东、厚圃、毕亮、陈再见、旧海棠、弋铧、赵目珍等纷纷成为全国大刊常客,陈诗哥荣获第九届全国儿童文学奖,显示深圳文学后继有人。庞贝、丛林狼、米西亚、袁博、郝周、安小橙、刘洋、王大可等,也呈现了他们在历史小说、网络军事文学、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等领域的出色才华。2021年,吴岩以长篇儿童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荣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22年,蔡东以其短篇小说《月光下》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是自2005年之后深圳文学界时隔17年再次获得该中国文学最高奖项。2023年,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世界权威科幻文学奖“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显示深圳文学渐入佳境,更自信走向全国和世界。

  他还表示,深圳能够产生如此规模的青年作家群,产生如此出类拔萃的优秀作者,这种文学的热情,一方面源自自媒体时代降低了写作门槛,另一方面,与其人口结构、教育背景、成长经验和生存方式有关。这座城市的底色和基调是移民,是流动、漂泊、进行时和待完成的,是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深刻交流与互动撕裂,由此激发出创作冲动。文学,首先应该是一种大地、乡土(非乡村,而是根植于人类与土地、家园以及精神家园等关联的)情感,跟这种意义上的乡土血肉相连的经验一定是文学萌发的最大动力和源泉。

  深圳文学发展脉络及流派

  于爱成看来,深圳文学经历了早期移民文学、打工文学、青春文学、新都市文学(或新城市文学)等几个阶段。1985年左右,深圳出现反映早期劳资关系和打工者自我意识萌芽的打工文学作品,从此,打工文学一度成为深圳文学的主潮,涌现出来数以千计的打工文学作者和数百位打工文学作家。深圳文学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较早表现了个性觉醒,最早表现了现代化行进中的劳资关系,比如打工文学;最早表现了开放城市青少年的独立观念,也出现了最早的边缘女性及女性在资本和性别政治中的觉醒。此外,还表现了劳资冲突和现代化公平正义矛盾,出现了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主题。

  爱成表示,深圳是一座新移民城市,过去的背景和生活经验都影响着我们如何认识和把握这座新的城市。所以很多作家写的还是记忆和成长故事,城市只是一个模糊的背影。城市文学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深圳之为深圳,就在于吸纳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寻梦者、逃难者、失败者,就在于给无可选择者以选择的机会,以重新开始的舞台,以实现自我的期许。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深圳人”,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新”,文学不能停留在厚此薄彼的身份论上,不能蔑视底层作者和流水线上的题材。

  何文学风格或流派的形成,都离不开本土文学运动的萌生与发展。比如,1995年左右深圳开始的“新都市文化”的倡导,2010年左右开始的“新城市文学”的探讨等,都是在深圳本土文学实践中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开放体系,容纳了1980年代初期的“移民文学”、1980年代中期开始直至2010年仍在延续的“打工文学”“底层写作”的思潮,以及2000年初期即已出现的“网络文学”的最早尝试、从1990年代中期以郁秀《花季雨季》为先行的“青春文学”的滥觞等各种形态。

  人物简介:

  爱成,博士、研究员,文学创作一级。现任深圳市作协副主席兼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出版有《深圳:以小说之名》《新文学与旧传统》《四重变奏》《细读:文本内外》《诗与思的对话》等专著7部,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三次获得广东省文艺最高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第六届、第九届、第十届)。


 

 

返回
×
福田区图书馆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开放时间:
成人阅览区:09:00-21:00 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 10:00-16:00
少儿阅览区:16:00-20:00 周二闭馆; 寒暑假、周六日 09:00-20:00 ;法定节假日10: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