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资源福田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沙黄氏宗亲祭典

下沙位于深圳市福田区西南部,东临上沙村;西至著名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比邻珠江出海口;北倚滨海大道;南跨美丽的深圳湾,与香港新界的青山秀姿隔海相望。现今面积0.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余户,1500多人,基本为黄姓一族。原籍下沙现居海外的黄氏后裔约4000人。

  下沙建村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余年。由东涌、大围、闹仔、村仔、新村、东头六个自然村组成。村子背山面海,村后是丘陵和农田,主要种植粮食、蔬菜;村前是海滩,是蚝的天然养殖场。因此,下沙村村民世代以农耕和养蚝为主业。规模最大时,全村共有农田l5000亩,蚝田4万多亩。

  深圳特区成立后,下沙村也逐渐进入城市化进程,l992年成立深圳市沙头下沙实业股份公司,下沙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下沙的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下沙已是高楼林立,街道纵横,车水马龙,完全见不到农田的影子了,俨然成为一个繁华的现代化都市社区。过去的村民也全部转为城市居民身份。

  黄氏发源于江夏郡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故祖祠称"江夏堂",俗称"江夏黄"。下沙黄氏的始祖黄峭山,为"江夏黄"的一支。据清光绪十五年修订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曾任唐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黄峭山共娶上官、吴、郑三氏,生二十一子。为保全家族,晚年的黄峭山命三房各留长子一人,其余儿子各带家产一份、《黄氏家谱》一套,各自外出谋生,并写诗一首:"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作为日后黄氏后裔相认的凭证。至今海内外黄氏后裔相认,仍皆以背诵此诗为凭。

  南宋时期、黄峭山第十四世孙黄默堂辗转迁徙,来到下沙开基立村,成为下沙黄氏的一世祖。黄默堂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卒于南宋理宗淳佑八年(1248年)。墓位于现深圳市内莲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佑八年。该墓2002年9月15日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现存的九世祖"黄思铬公世祠"始建于明代,现为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沙黄氏从黄默堂算起,现已传至第29代。

  《黄氏家谱》中载有家训十条,第三条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应立祠堂,置祀产,春秋时节令我族人咸集祠堂,举行典礼,弘扬仁孝之德,除却蠢愚之念。下沙黄氏子孙牢记祖宗遗训,年年祭祖,世代相传,形成习俗。并由简到繁,由最初简单的架拜,逐步发展为成熟、完整祭典仪式。

  下沙黄氏祭祖习俗始于黄默堂到下沙立村时。最初的祭祀较为简单,只是按照先祖黄峭山《骏马》诗中"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的遗训,每天早晚在祖宗牌位前上香、叩首。重要节气和春节、重阳等节日在祖宗牌位前摆上水果、点心、肴馔等进行祭拜。

  南宋淳佑年间,黄默堂去世后,墓庐建于下沙村北的莲花山,下沙黄氏有了祖先墓地,才开始每年春秋两季到墓地祭祖。当时黄氏到下沙时间还不长,正处于创业初期,人口少,家底薄,生活艰难。因此祭祀规模小,供品不多,仪式也不完整。主要是在墓前烧香、跪拜、祈祷,没有正式的祭文和各种执事人员,供品只有肴馔、酒、香烛、纸钱等少数几样。

  到第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黄氏家族进入重要发展时期,人丁兴旺,经济发展,农耕和养蚝业都已接近近代规模,后来六个自然村的雏形也于那时形成。整个下沙村已经基本成型。在黄思铭的带领下,基地祭祖开始趋于仪式化,有了主祭人,有了三跪九叩的仪式,祭祀规模也逐渐变得宏大,参加祭典的人数大大增加,供品越来越丰富,并出现了金猪(烤猪)等兽类供品。黄思铭为黄氏家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黄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黄恩铭去世后,其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地、祠堂等祭祀场地基本完备,每年春秋两季,墓祭、祠祭的祭典仪式也臻于完善、成熟,并代代延续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下,下沙黄氏祭祖活动也逐渐衰颓,到文革时期基本终止了。

  改革开放后,祭祖活动逐步恢复。1984午,下沙"黄氏宗亲会"成立,并加入"世界黄氏宗亲总会"。下沙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英超被选为下沙"黄氏宗亲会"会长,后又进入"世界黄氏宗亲总会",任常务副理事长。在黄英超的主持下,祭典仪式得到进一步恢复。

  由于历经浩劫,作为祭祀场所的"黄思铭公世祠"早已颓败,影响了祭典的进行。l993年,下沙及旅居港、澳的黄氏后裔共同捐款l00多万元,重修宗祠,于l994年冬月竣工,保证了祭典活动的正常开展。

  下沙黄氏后裔广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下沙黄氏后裔也每年派代表回国参加祭祖。人数逐年增加。2002年春祭时,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9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黄氏后裔回下沙参加祭祖。2004年秋祭,回国参加祭祖的人数达到1500多人。分别来自美国、泰国、越南、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香港等l3个国家和地区。

  下沙黄氏宗亲祭典以"敦亲睦族,弘扬祖德"为宗旨,每年春秋两次进行。春祭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时间为重阳节。其中拜墓为农历九月十五日,拜祠堂为九月十六日。祭祀地点为莲花山的黄默堂基地和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

  黄默堂墓位于深圳市福田区蓬花山西北坡,建于南宋淳佑八年(公元l248年)。墓呈半圆弧状,为花岗岩条垒砌。正中有六边形石墓塔,上书"默堂黄居士塔"六个大字。墓祭台为石作须弥座。其墓塔和须弥座形制有唐代遗风。且融民俗文化与佛教文化于一体。该墓旁还有建于明代弘治戊午年(公元1498年)八月的第十一世祖墓。

  "黄思铬公世祠"座落于现下沙文化广场东面。是一度青砖、灰瓦、花岗岩石柱的古建筑。正脊为五彩琉璃脊,中部雕云、龙、麒麟、虎、树、亭,两端是彩色陶制鸱尾。大门上方一块石匾,匾上六个金色楷书大字:"黄思铭公世祠"。饲堂原建于明代,几经重建,现保存的为三进三开间二天井的建筑结构。正面宽13.6米,纵深41.58米,占地面积565平方米。有前殿、左右厢、前廊、中殿、后廊、正殿等。正殿中央一个红漆雕花描金大香案。香案后面是祖宗牌位。牌位上方是黄氏始祖黄峭山遗像。

  举行祭祖仪式时,全族男丁都要参加。妇女不能参加祭典仪式。拜祠堂时,年满60岁以上的男丁才能进入祠堂。进入祠堂祭祀者均须着长衫。祭祀仪式庄重、肃穆,特别是祠堂祭祀,礼数非常用全,讲究繁文缛节,保留了许多已濒于失传的我国古代传统礼仪,显得格外珍贵。

  祭典开始前,要先在祖宗牌位前和黄默堂墓前摆列供品。供品为金猪四头、大盆菜二盆、米饭、洒、水果、自制糕点、香烛、纸钱等。

  祠堂前殿、中殿、正殿的中门平时是关闭的,只开旁门。祭典开始时,由主持人宣布开门,然后司仪高唱"启门",执事人员将三道中门次第打开。

  祠堂祭祀时,所有祭祀人员全部站列于中殿。长房嫡孙、族长、绅士为主祭人,站列第一排。60岁以上男丁为陪祭者,依次站列于后。在中殿三跪九叩之后,主祭人依次进入正殿行初献礼、亚献礼和三献礼,并宣读祭文。

  在《黄氏家谱》中载有祭典的完整仪式,其程序为:"启门,放炮,擂鼓三通。奏大乐,奏小乐。主祭者就位,陪祭者就位,执事者各司其事。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再叩首,六叩首,兴;跪,叩首,再叩首,九叩首,兴;行初献礼:上香,再上香.三上香,进 酌酒,以洒灌地,降神,叩首,兴,复拜位,行亚献礼:上香,再上香、三上香,进 酌酒,以酒灌地,降神,叩首,兴,复拜位;行三献礼:上香,上香,再上香,进 酌酒,以酒停 ;众公孙皆脆,宣读祭文,以酒奉上神位前,进馔,献馔:进粢、献粢;道币,献币,焚币,兴,复拜位,侍祝者捧祝,传帛者捧帛,诣王燎所望燎,复拜位;脆,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跪,叩首,再叩首,六叩旨,兴;跪,叩首,再叩首,九叩首,兴;礼毕,敬香,放炮。"

  祠堂祭祖结束后,要在祠堂外的广场舞龙、舞狮。下沙村有自备的龙和狮。龙长I08米,龙头是用竹子扎制,外面糊上彩色油纸,龙身用红布、兔毛做成。狮头也是竹子和彩纸做成,狮身是用棉布制作的。下沙村的龙狮队由下沙村民和原籍下沙、现居香港的黄氏后裔共同组成。举行祭典仪式时,龙、狮均在祠堂外的广场上肃立静候,仪式完毕,立即鼓乐喧天,龙狮齐舞,海内外黄氏后裔成集于广场,犹如百鸟归巢,百子千孙,万众一家。为祭祖仪式增添了隆重而热烈的气氛。

  按照黄氏宗亲祭典的传统礼仪,祭典结束之后,要在"黄思铭公世祠"门前的广场上,举行传统的大盆菜宴。全体黄氏后裔、亲朋和来宾都要参加,场面十分壮观。2002年春祭举行的大盆菜宴,共举办53l9席,赴宴人数达到6万人。参加大盆菜宴的黄氏故人、亲朋和来宾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以及国内的许多省、市。这次大盆菜宴的举办席数、参加人数两项均获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黄氏祭祖活动历史悠久,影响广泛。黄氏子孙现分布于海内外许多国家及地区。其祭祖活动代代相承,有利于爱国爱乡、敬老爱老等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利于加强与海外华人和台、港、澳同胞的紧密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黄氏宗亲祭典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了解我们民族的祖先信仰、祭祀礼仪的来源、产生、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返回
×
福田区图书馆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开放时间:
成人阅览区:09:00-21:00 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 10:00-16:00
少儿阅览区:16:00-20:00 周二闭馆; 寒暑假、周六日 09:00-20:00 ;法定节假日10: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