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逸事
当前位置:首页数字资源福田文献福田逸事
石厦:繁华中心旁的城中村

  标准读音:Shi Xia

  行政区属:福田区

  地理位置:位于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与福田区政府紧密相邻面积为0.23平方公里

  地标建筑:杨侯宫

  ■历史沿革

  绝无仅有的一村八姓

  在600多年前的元末明初,在现在福田区南部深圳湾畔,有一处隆起的浅丘地带,人称"打锡岭"。该处正处在深圳湾和深圳河的交汇处,海水咸淡适中,鱼产丰富,临近县乡的渔民经常来这里打鱼,打锡岭在岸边,成为渔民歇脚之地。后来一些老渔民在岸边建房居住,久而久之成为一个小村落。此即石厦的最初发源地。渔民来自四面八方,姓氏各异。到明朝中叶,又有两个较大家族:赵氏和潘氏携妻儿来到这里。至明朝洪武年间,石厦的八大姓氏雏形基本完成。

  一村八姓在周边村庄中绝无仅有。经历了明末的动乱和清初的清海迁界,到了雍乾时期,社会秩序恢复稳定,深圳湾畔的各村结束了草创阶段,开始向周边扩张。石厦村民种蚝养鱼,比起临近靠种地为生的村庄较为富裕,因之毫无悬念进入了周边强村争夺的视野。此时,八姓杂居、人心不齐的石厦犹如一盘散沙,无力抵抗外人。严峻形势下,石厦旧围、上旧围、新屋三个村的八姓村民联合起来,"众孚"由此而生。

  聚集人心,精神先行。八姓村民共同商议,集资建起了石厦村历史上第一个祠堂--敦睦堂,还建起一座庙--杨侯宫,纪念北宋抗辽名将杨六郎,通过杨家将的威名,凝聚全村人心,保卫家园。当年村里风俗,凡男丁举办婚事,先拜杨六郎,再拜敦睦堂,最后才是到自己本家族的祠堂祭拜。

  显然,此时,八姓杂居的石厦村民已经摒弃了狭隘的姓氏偏见,把村庄的团结放在个体姓氏家族的利益之上。而在当时深圳湾畔的村庄,几乎都是大姓主导,排斥外姓。石厦这个小村显现出一种难得的包容精神,石厦的建村先辈们没有人会想到,这种精神竟成为数百年后崛起于深圳湾畔一座传奇城市的重要气质。同时,"包容"也一直在石厦村身上延续。

  ■发展轨迹

  活色生香的哥村

  凝聚先人精神的"杨侯宫"在石厦村的高楼掩映之下,这里香火依然旺盛。上香朝拜的人除了本村原村民,还有新栖息石厦的外来务工人员。

  对于"外来者",石厦依然表现出大度和包容。从这可以管窥1980年代,国家人口流动的政策一放松开始,石厦这个小村子又开始迎来了新的"杂姓"时代。

  从1993年左右开始,湖南攸县人源源不断地来深圳石厦落脚,大部分靠开出租车谋生。大概在2000年,攸县新移民在石厦的人数达到一万来人的高峰,成为石厦村最大的一个新外来族,人数是原村民的至少20倍。目前也大致维持在这个水平,已经成为本土攸县以外,密集程度最高的攸县人聚集地。石厦攸县人拥有1000多辆的士,加上家属,连带餐馆、小店、菜档等行业,小村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攸县人的影子。

  在石厦村里,竟生活着1万多名湖南攸县人。

  ■今日风貌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2009年6月,石厦村局部改造工程启动。

  按照规划,石厦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石厦金融商务综合体将改变中心南区产业层次较低的现状。石厦村原有的外贸产品一条街、港人消费街,将在新综合体中重新布局并做强做大。石厦村紧邻福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大厅、公安办证大厅,为总部商务形成了良好的公共配套。石厦村生活服务业旺盛,也为新的总部商务提供了低成本的生活配套。地铁三号线和七号线在石厦社区交汇,将为这里带来大量的人流和商流。

  与此同时,石厦村开始产业双转移。原有石厦工业园改造之际,股份公司面对土地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制定了异地兴建产业园的发展战略。兴建石厦沙井产业园区,把原石厦工业区的生产业务全部迁往宝安。同时兴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石厦惠州产业园区,顺利破解本地土地资源短缺难题,为城市更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深圳老地名发掘整理工作室/文

《深圳商报》         2011-7-6

返回
×
福田区图书馆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开放时间:
成人阅览区:09:00-21:00 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 10:00-16:00
少儿阅览区:16:00-20:00 周二闭馆; 寒暑假、周六日 09:00-20:00 ;法定节假日10: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