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敦煌。常沙娜生于法国浪漫之都,却一生与敦煌紧紧相连;她让敦煌千年壁画在当代绽放,她的教育理念滋养无数学子。
6月28日,“穿越世纪的目光·常沙娜”活动在福田区图书馆展开。原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副教授张春佳与深圳卫视主持人王海东,通过珍贵影像与生动讲述,带领读者走进常沙娜的传奇人生,感受她将千年敦煌艺术融入现代设计的坚守与创新。
常沙娜与敦煌的艺术初遇
“常沙娜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她出生在法国,年轻时被誉为‘敦煌少女’。”主持人王海东的开场白,拉开了这场艺术之旅的序幕。他特别强调:“中国有很多工艺美术大师,但中国只有一位常沙娜。”
“常沙娜1931年生于法国里昂,名字取自塞纳河的法语谐音。”刘元风展示了常沙娜幼年在法国的照片。画面中那个穿着洋气裙子的小女孩,很难让人联想到日后与敦煌戈壁相伴的“敦煌少女”。
父亲是与徐悲鸿同期的留法画家,母亲在巴黎展现雕塑天赋,艺术基因早已融入常沙娜的血脉。1943年,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来到敦煌,从此与莫高窟结下不解之缘。张春佳展示了常沙娜在敦煌的第一张照片——与绵羊相伴的少女,眼神中充满对新环境的好奇。
从塞纳河畔到敦煌戈壁,巨大的生活落差没有让常沙娜退缩。她在油灯下临摹壁画,成为日后设计的根基。17岁时,常沙娜离开敦煌赴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艺术学院留学,1948-1950年间的学习经历让她兼具国际视野与民族根脉。张春佳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在故宫陪常先生看展时,她遇到法国游客竟能流利说法语,时隔多年仍未生疏,那是她的母语记忆。”
敦煌元素的现代呈现
“人民大会堂大宴会厅顶上最正中间的图案就是常院长设计的,当时她才20多岁。”王海东介绍道。刘元风展示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设计手稿与实景图,解析敦煌纹饰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纹饰来源于敦煌的莲花、忍冬纹、连珠纹,通过聚散有致的布局,既保留传统神韵,又契合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
上世纪50年代,常沙娜在林徽因指导下设计的“敦煌和平鸽”丝巾,被视为新中国第一块丝巾国礼。丝巾设计巧妙将隋代藻井的花草替换为和平鸽,中间保留莲花,卷草、天空、栏墙、垂幔等纹样环绕四周,整体饱满清爽。
香港回归广场的《永远盛放的紫荆花》雕塑、2024年春晚主视觉、大阪世博会《龙凤天华》设计……常沙娜的设计让敦煌艺术穿越时空,惊艳世界。刘元风特别提到:“即使90多岁高龄,她仍参与设计,由儿子——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协助完成。”
“严师慈母”的教育观
作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院长,常沙娜在艺术教育中强调“童子功”与跨界融合。刘元风回忆求学经历时感慨:“她是我们77级的班主任,晚上亲自辅导作业,一笔一划改画。还要求我们每周交速写、书法作业,甚至看完电影后默写打动自己的画面。”
“常先生反对染头发、穿超短裙,非常传统。”张春佳笑着分享师生趣事,“但在学术上,她要求极为严格。有次讲座上,她当众说‘你们刘院长做得很好,但还有改进空间……’”这种严慈相济的教育风格,塑造了一代艺术人才。
2018年,在常先生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成立。中心成立的第一项任务——敦煌第三届国际文博会开幕式上,常先生特意到场,看到敦煌服饰从洞窟走向大众,她高兴得站起来鼓掌。“中心完成了20套敦煌服饰复原与80套创新设计,让壁画中的服饰‘活’了起来。”张春佳说。
面对观众关于“AI时代未来美术教育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的提问,刘元风表示:“AI只是工具,它和使用者的水平是匹配的。”张春佳补充:“AI替代不了艺术教育对审美力的培养,即使未来虚拟技术发展,人真实的情感与审美,仍是虚拟工具无法替代的。”
谈及敦煌文化的国际影响,张春佳介绍:“早年日本学者对敦煌学研究较多,但近年来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已经超越了他们。敦煌艺术正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越来越多领域从敦煌汲取灵感。”
“常院长性格直率,在食堂都能当众批评我交材料晚。”刘元风的坦诚引发笑声,“但她对事不对人,批评完就完了——她有细腻的一面,也有豁达开朗、视野开阔的一面。”
张春佳则分享了常先生的细腻瞬间:“有次吃饭我点多了菜,她拍着我的脸说‘春佳,下次乖一点’,笑眯眯的,特别慈祥,但看到我穿的敦煌元素衣服,马上切换到专业模式,指点设计细节。”
这种对艺术的纯粹与执着,贯穿常沙娜的一生。从法国归来的“敦煌少女”,到守护传统的“工艺美术家”,常沙娜用她的艺术生涯证明:真正的经典,既能穿越世纪,又能拥抱时代。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不仅让人们读懂了常沙娜,更感受到敦煌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