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岗厦村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编者的话: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对公共饭堂一定不会陌生,深圳岗厦村公共饭堂只是其中的一座,它见证了一段历史。在改革开放、大搞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岗厦村成了城市中的村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为了配合城市的建设,岗厦村正面临着改造。两三年后,岗厦村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深圳,而破旧、拥挤、脏乱的旧村将成为历史,只有从过去的老照片中寻觅它的足迹。 

 

建于五十年代的岗厦大队公共饭堂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0年春天,照片上冗长的老屋子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岗厦大队(后称岗厦村)饭堂,照片上老饭堂仍完好无缺,但外墙上却能看出明显的历史印迹。原本雪白的刷粉墙上驳痕斑斑,圆形拱门顶上依旧悬挂着红色的毛主席头像,右墙上可见到字迹模糊的语录牌,拱门上方能清楚地见到"岗厦家私厂"几个字。饭堂约有十多扇黑乎乎的小窗,饭堂外,一排刚刚吐出嫩芽的小树生机盎然,自由地伸展着。稍远的地方有一些翠绿的树枝,那是刚从冬走到春的几棵老树,在行色匆匆的白云和水泥小道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饭堂兴建于大跃进年代,当时,高高飘扬的"三面红旗"使人们狂热地呼喊出"大干二十天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过热的政治氛围引得人们周身热血沸腾,头脑一片空白。大队饭堂建好后,一收工,村民们就拖着疲乏的泥腿,熙熙攘攘地拥入饭堂,端着缺油少盐的饭菜,相互牵强地笑着打招呼。饭毕,一个个瘦弱的身影又连轴地撒满到稻田之中,去想像能吃饱饭的幸福情景。狂热过后,饭堂曾一度陷入冷宫。"文革"期间,农村受到的冲击并不大,村民们最清楚,吃饱饭是第一重要的,但也得应付一下席卷而来的政治浪潮吧,于是他们就将当时村里最像样的几座建筑粉饰一下,饭堂也是精心装扮的门脸之一。偶尔,村里也会召集村民在这里学习,喊喊口号。七十年代,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饭堂又热闹起来。部队将一批批新兵送到这里集训。稚嫩的新兵们住进了陈旧的饭堂里,村里的孩子们傍晚时都会跑到饭堂门口看热闹,小战士也特爱逗他们玩,大孩子、小孩子嬉笑着抱成一团。欢声笑语之后,一些新兵也会因思念父母而偷偷地抹着眼泪,村民至今想起来还替他们叹息。战士们一地批批来,一批批地走,不知道他们当中有没有人已长眠在老山前线烈士墓地里。饭堂成了历史的见证,也成了一些戴着绿军帽、活生生的小战士最后的栖息地。

  70年代末的一个春天,翠绿的新芽一下子染绿了深圳这个边陲的小渔村,饭堂又一次成了深圳人走向富裕、走向改革之路的见证。随着特区优惠政策的出台,各类"三来一补"企业涌入,家私厂、印刷厂、制衣厂等等纷纷走进了岗厦村,饭堂也成了收租的物业,村民们开始感到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正在他们的生活中崛起。岗厦人忙着盖厂房、盖宿舍、盖楼房......村民的生活正在悄悄地变化着。1992年,为集体经济作过贡献的老饭堂也即将面临着一场摧枯拉朽式的巨变。那时,深圳市人民政府正着手进行福田中心区的开发,彩田路是改造中的主要道路,也是横穿岗厦村、贯通南北的一条宽敞的大道。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是要伴随着阵痛,老饭堂成了彩田路上的障碍物,自然在拆除范围内。记得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僵持之后,老饭堂和其他旧屋一道被推平,从此人们再也见不到它的踪迹。十三年后,取代它的是平坦的彩田路和繁华的商厦。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驾着高档小轿车飞驰这条路时,不会再去想那座饭堂,只是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中,它还依稀有着模糊的影子。

  如今看着老照片,体验着新生活,感慨万千。旧屋村又何尝不是如此?都市里的村庄到了该换换"新装"的时候了,推倒的是拥挤陈旧,取而代之的是繁华璀璨。这张老照片告诉我们,旧村改造之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定是一个崭新的岗厦。

《深圳特区报》       2005-04-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