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记者在岗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岗厦小学正在积极筹备争取改名为文天祥小学,因为学校共有百名文姓学生,他们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第二十六代后裔。据了解,岗厦的始祖文萃正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瑞的第五代子孙。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现在的岗厦文氏家族共有1100多人,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
680年前定居岗厦
据了解,岗厦文氏是文天祥组织的文家义军的后代。1278年,为了扩充军队反击元军,文天祥在家乡江西庐陵(今吉安)组织文家义军,扩充军队,组织进攻,但因寡不敌众,在江西战败转至南粤,不久后文天祥在海丰不幸被俘,之后,文家义军四处流散,其中一支就在今深圳松岗一带养伤,而后定居在那里。680多年前,文氏子孙文萃等人来到岗厦,见到这里四面都是渔塘,土地也十分肥沃,又有茂密的山林,从此定居于此,繁衍生息。
据岗厦文氏的祖谱记载,广东地区的文家一世祖是文天祥的堂兄文天瑞,文天瑞的独子文应麟的部分后代辗转来到了当时的宝安县松岗一带定居下来,之后就形成了目前生活在深圳岗厦、松岗及香港泰亨村的三支文氏后裔。岗厦文氏的始祖文萃与香港泰亨村的始祖文荫都是文天瑞第四世文垂统之子,垂统祖就葬于现香港落马洲一带,每年重阳节,两地文氏都会有千余人聚集在那里祭祀祖先。
"番薯之村"今日巨变
据岗厦社区工作站原站长文炳贤老先生介绍,解放前,岗厦曾被喻为"番薯之村"。因为种植很多番薯,他们常常用番薯和上沙、下沙等渔村的渔民们换海鲜吃。改革开放前岗厦村有水田2000余亩,800多村民都以种植水稻为生,但是由于地多人少,生活并不富足,全村只有100多间瓦房。为改善生活,很多村民们都去香港打工,做生意,甚至定居。改革开放之后,村里有些家庭开始有了些积蓄,他们开始陆续拆掉瓦房,建起新楼,并将自家的空房出租,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据岗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岗厦20万平方米红线地,有着近800栋居民们自建的楼房,近10万的外来人口聚集在此。目前,大多数本地居民以出租房屋为生,也有少数人在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
重视教育不忘祖先
据了解,岗厦小学的校长杨琴树以岗厦文氏祖先文天祥为榜样,设立调研课题,让岗厦文氏新一代的子孙们了解"文"姓的起源,组织文氏家族的老人们为孩子们讲课,学习祖先的浩然正气,这一新事在岗厦村一度传为美谈。
岗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志豪先生告诉记者,10月20日公司将组织多人去江西吉安--文氏的发源地拜祀祖先,这是文氏"正气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说,文天祥是他们的祖先,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预计将会有几十人参加这次活动,接受正气教育。文志豪说,他们都为自己是文天祥的后代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背景
深圳文氏与文天祥溯源
深圳的文氏,主要分布在松岗镇东方村,福永镇凤凰、新田,福田岗厦、白石厦,南山区南头等地,人口约两万人。
外界相传他们是南宋文天祥的后代;他们自称为文天祥之从弟文天瑞的后代,而据专家的观点,深圳的文氏应该是文天祥的胞弟文璧的后代。
文氏在松岗、福永,岗厦、香港新界和东莞的涌头等地,子孙繁衍,世泽流长,族人已逾万人。据康熙《新安县志》和嘉庆《新安县志》的记载,截止嘉庆二十三年,文氏家族获取过功名的人物有二十来位。
明嘉靖年间,今深圳和东莞地区闹大饥荒,文氏后裔文统一人就献出了200石救灾粮。
《晶报》记者马翔 温文锋 200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