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看深圳地名由来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先人开荒造"福田"诗中吟出"沙头角"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据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载:"惠民桥,在深圳,河沟深浚,凡遇雨潦潮涨,往来维艰,更有不知深浅者,动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检廖膺宠建造石桥,名曰惠民"。惠民桥即是今天深圳人民桥的前身,而人民桥下的小河,就是深圳得名的那条河沟。

  沙头角:中国南大门的一个特殊的边陲小镇。清朝中叶,这里就是个规模很大的行政村,到了清晚期,由于新界的划分,沙头角村被一分为二。沙头角的得名,有一个颇富诗情画意的传说:相传在清朝,有位大臣巡视到这里,天未明即由深圳东行攀梧桐山。太阳喷薄欲出之时登上山冈,他的面前渐渐显出一片海滨,波光粼粼,银沙如带,此刻,日月同时当空,这位大臣忍不住诗兴大发,即兴吟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诗句,从此就有了"沙头角"这一名称。

  南头:它的名称有一种解释是"南头"是"南山"和"沙头"的合称。这里靠近海湾,历史上曾形成过由入海河道冲击而成的大沙滩,在本地话里就叫"沙头",而当地人就将南山和沙头合并,称"南头"。明朝广东提刑按察使汪軦曾写过一首诗,赞扬南头父老对抗击外国侵略的支持,题目中就有"驻节南头"四字。这是对"南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说明至少在明朝中叶,"南头"就已经是一个固定的称呼。

  蛇口:名称的来源出自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南头半岛南高宽北低窄,形似出洞的蛇头,东侧山嘴,像张开的蛇口。

  福田:名称来源于"福田村",跟沙头黄氏有关。南宋光崇年间(1192年),上沙村的始祖黄金堂的第四子黄西孙,迁到松子岭的南沿定居,带领儿孙开荒造田,因块块成格,就取名为"格田",又因庄稼好似图幅,更名为"幅田",后又改为"福田",含"得福于田"之意。福田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是来自宋朝的题词"湖山拥福,田地生辉"。

  盐田:名称来源于"盐田村"和"盐田墟"。盐田村、盐田墟的最早历史记录,出现在清康熙《新安县志》里,因在海边造田晒盐得名。清朝时期,在现在盐田港东北角的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交易墟市,许多人不走山路,而是从海路划船、乘船而来,这就是盐田墟。后来墟市越来越大,赶墟的人也在墟市边搭棚逗留,露天的墟市逐渐演变成盐田村。深圳历史上形成的与盐业生产有关的地名不少,除盐田村、盐田墟外,还有盐灶村(现在大亚湾核电站北侧)、盐寮下村、盐田田寮下村、盐下灶村等。盐田村位于梧桐山下,清代初年还在此设有盐田汛,"汛"是明清时期基层军事机构的名称。

  蔡屋围:源于赤村蔡氏。一世祖为南宋蔡安,原籍福建汀洲,为官南雄,遂安家于南雄珠玑巷,后迁东莞塘下。四世祖始散居东莞大田、沙谨围、石街等处。至元代九世祖蔡基俊自东莞大井迁居赤,为赤村开基之祖,其后裔建村两座,一座叫老围,一座叫新围,统称"蔡屋围"。

  笋岗村:立村始祖何真,乃元末明初的岭南名贤,元代官至江西福建中书省左丞,明初举岭南归顺明太祖朱元璋,何真的母亲携何真的二儿子、五儿子在此辟地安居。至何真的曾孙何云霖,大创田宅、祠宇,创建"元熏旧址"的村围,现称"笋岗老围"。

《深圳特区报》      2007-6-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