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尽览八百年老村变迁——带你提前领略布展中的下沙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南宋时期一位名为黄默堂的男子来到深圳湾畔,在这里繁衍生息,开辟出下沙村。现在下沙人用辛勤的双手,打造出一个美丽繁荣的现代城市社区。正在建设布展的下沙博物馆记载了下沙村800多年的变迁,记者日前有幸提前参观,先睹为快。

  博物馆建筑很现代

  近日,记者在下沙社区工作站站长黄植生的陪同下,前去还没开馆的下沙博物馆参观。一进下沙村,记者看到道路两旁的大王椰高大挺拔。穿过文体广场,一座现代感十足的高大建筑物矗立记者眼前。黄站长说,那就是去年落成的下沙博物馆。

  推开大门,一座男女相对甜蜜微笑的铜像进入视线。博物馆的讲解员小黄说,那铜像代表了下沙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骏马奔腾开枝散叶

  博物馆左侧墙上,有几匹铜骏马在奔腾。壁上的《太祖遗训》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则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黄站长介绍说,原来这首诗就是全球黄氏相认的"密码",黄氏后裔的族谱上大都写有这祖训,每逢黄氏宗亲相逢都要背诵。各地传下来的祖训大体相同,只是个别的字有音同字不同的情况,可能是口传时产生了误差。

  相传在1130年前,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黄氏先祖黄峭山公娶了三房妻子,一共生了21个孩子。黄峭山曾负责浙江、两广的军务。为了避免家族争斗,他只留下三房太太的长子在身边,让其他的儿子骑着骏马到各地创业(骏马铜雕据此而来),而峭山公的第十四代孙黄默堂就是下沙的一世祖。

  家族英雄铜像威武

  向前走,一个真人大小的铜像屹立记者面前,那是黄氏家族的英雄黄耀庭。

  黄耀庭是庚子首义领袖之一,1863年出生于下沙东头村。1900年10月6日,三洲田起义开始,郑士良为起义军司令,黄耀庭为副司令。铜像旁边的两张照片记述了1905年在新加坡晚晴园成立中国同盟会南洋分会时的情景,孙中山和大家合影留念,黄耀庭就在其中。

  下沙大盆菜上吉尼斯

  在博物馆的中间位置,记者看到表现人们围坐在一起吃大盆菜的铜塑。

  吃大盆菜是下沙村传统习俗,也是历年来黄氏宗亲在下沙聚会时的重头戏。

  2002年元宵节的大盆菜盛宴成为下沙人的骄傲。那场大盆菜盛宴被吉尼斯认证为"最大规模民间宴会",创造了宴会席数和宴会人数两项吉尼斯世界之最。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证书也被放大,摆在了下沙的祠堂里。

  老照片让记忆留痕

  沿着左边向前走,记者看到展台上的微缩旧村落里,底矮的瓦房紧紧相连。在屋内陈设展示区中,旧时的房屋里,厨房设在院子里,几个炉灶排成一排。黄站长说,他们的房屋和客家围屋的结构有些相似。

  墙壁上挂着许多老照片。一幅照片上,风雨中,低矮的瓦房被大水淹了一半,积水没过了行人的大腿。黄站长说,原来的下沙是由东涌、大围、村仔、新村、东头村、围仔等6个自然村组成。改革开放前,那些房屋大部分是低矮的瓦房,村民们生活十分困难,用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全村没有一条排污水和洪水的管道。照片中就是一次下大雨时所拍摄的东涌村的旧貌。"这些照片珍贵极了。"黄站长说,在一幅几位农家妇女劳作后露出甜美笑容的照片中,黄站长找到了自己的嫂子。

  居民捐出劳动工具

  在反映村民们从前劳动场面的区域里,记者看到辛勤的下沙人种植水稻的场景,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引人入胜。黄站长告诉记者,那些工具许多都是当地居民从家里贡献出来的,有的被当作模子,有的被直接采用展出。那里许多雕塑都是根据下沙居民们的劳动造型制作而成。

  博物馆里有很大区域展示着从前村民们的劳动生活。原来的下沙村只有耕地1.5万多亩,海上作业面积却有4万多亩,养蚝成为村民们的主业。在展示台上,记者还看到了一张1980年签发的"出海证"。据说,这也是下沙人保留的唯一一张"出海证"。

  在雕塑群中,记者看到,一个人单腿跪在一个类似滑板的工具上,在淤泥里挖蚝。回忆起当年养蚝的日子,黄站长十分感慨。他说,淤泥里蚝壳竖立,锋利无比,一不小心腿部就会被蚝壳划破。现在老一辈居民的腿部几乎人人都留有许多伤疤,这见证了当年下沙人的辛苦劳作。说罢,他卷起裤管,果然有道道疤痕。"我想世界上没有比养蚝更辛苦的工作了。"黄站长接着说,蚝是在最冷和最热的时候才能捕捉到,每天凌晨四五点村民就出海了,一工作就是一整天。中午烈日当空,大家只能在阳光下暴晒。对着旁边小一辈的讲解员,黄站长说,应当也让孩子们尝尝辛苦,锻炼锻炼,他们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

  完善后将免费开放

  在博物馆的右边,展示有许许多多当今下沙村的照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后下沙的新面貌。

  已经基本建成的下沙博物馆仍然在完善当中。讲解员小黄说,博物馆历史资料还在补充,陈设也会更加完备,以后将对市民免费开放。相信下沙博物馆将成为见证深圳变迁的一个缩影,也将成为市民和游客游览的好去处。

《晶报》       2006-2-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