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沛荣:文氏宗亲的根在深圳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粤港文氏宗亲会会长文沛荣:

  文氏宗亲的根在深圳

  "在香港,文姓和邓、廖、侯、彭是当地五大原始姓族。其中,文氏是700多年前从深圳松岗移居过去的。"港商文沛荣说,"如果说祖国内地是香港的根、香港的魂,那么,我们的根和魂就在深圳。"

  我是土生土长的松岗人

  记者才惊讶地发现,这位涉足酒店、地产、贸易、装饰、物业管理等多元化经营的知名大型港资企业老板竟然只有40多岁。他憨厚地一笑:"其实,我是土生土长的松岗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也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人生和事业。"

  文沛荣是1979年移居香港的。这个年份,留在他记忆最深处的印象就是一个字"饿"。那时,刚刚16岁的他正是长身体的年龄,粮食不够吃,只得以蕃薯裹腹。为了能吃上饱饭,正在松岗中学读书的他瞒着父母,跟班上几个小伙伴一合计,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跟着汹涌南下的人流一起在岗厦附近涉过鱼塘,到了对岸。

  到香港后,文沛荣投奔在新界的一位亲戚开的批发行里帮工。白天,他在店里做工,晚上挤出时间到补习班学习工商管理课程。许多主顾发现,店里新来的这个小伙计热情、憨厚、稳重,很是招人喜欢,便常常来照顾他的买卖。于是,批发行的生意越做越旺,每天的营业额由3万港元增长到10来万港元。这位亲戚更是待他不薄,每年会给他五六十万港元以示奖励。这是文沛荣在香港淘得的"第一桶金"。

  说到自己淘得的"第一桶金",文沛荣念念不忘这是沾了改革开放的光。他解释说,当时批发行的主营货品之一是"蛇皮袋"。1980年前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起,当年许多跟他一样"逃港"的人渐渐打消了顾虑,壮起了胆量,跨过罗湖桥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探亲。返乡前,他们给尚处于"短缺经济"时代的内地亲人们购买了大量的衣服、食品等日用品。用什么装这些东西呢?批发行里的"蛇皮袋"便成了"抢手货"。文沛荣说,批发行每天10来万港元的营业额中,有一半是销售蛇皮袋的收入。

  "我们的根在这里!"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乡情观念很重的文沛荣想到了回家乡投资。1992年,他投资近200万元,在松岗开办了一家3000平方米的酒楼。1997年香港回归后,随着深港两地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他的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期。2001年前后,迄今为止仍是松岗最高星级的两家四星级酒店--宝利来大酒店和中阁城大酒店开业。今年八九月份,投资6亿元的福永首家五星级酒店"宝利来国际大酒店"也将投入使用。现在,其麾下的宝利来集团已涉足酒店、地产、贸易等多个领域。

  文沛荣说,香港回归十年的历史证明,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强大后盾,正是祖国的支持,香港才抗住了金融风暴的冲击。香港与深圳,更是唇齿相依,随着CEPA协议、自由行等举措的推出,港人在内地投资置业,将更加充满信心。

  在深圳投资创业的同时,担任粤港文氏宗亲会会长之职的文沛荣还积极为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流奔走,为公益事业奉献爱心。每年重阳节,粤港文氏宗亲会都会组织香港的上千名文氏后裔到松岗文氏大宗祠(即文天祥纪念馆)祭祖,告诉年轻的文氏后人"我们的根在这里!"2005年,宗亲会捐款500万元,在松岗修建起文天祥纪念馆。为弘扬正气,他以个人名义向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捐款50万元。去年夏天,他捐款3万元帮助龙川县紫市镇民乐西村修复了被洪水冲毁的桥梁。今年初,宝安区慈善会成立,他个人捐款118万元。不久前,在文天祥诞辰770周年之际,他为江西吉安文天祥陵园捐款260万元。日前,他又向高州市一乡村捐款10万元,帮助其修缮校舍。宝安区委统战部陈日明副部长称赞他"爱国、爱港、爱乡"。

  当记者问今年"七一"回归纪念日在哪里过时,他毫不迟疑地回答:"香港"。他说,十年来,每到这一天,他们粤港文氏宗亲会都会协助香港元朗区举行庆祝活动,今年也不例外。"十年啦,都成了一种情结啦!"他说。

  采访手记

  深圳与香港,在历史上同属于新安县,两地山水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交往频繁,密不可分。根据深圳的考古发掘,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小梅沙遗址、1992年考古发掘的大梅沙遗址,都出土了镂空彩陶,这与香港春坎湾遗址发掘的镂空彩陶碗形式一样。这证明了从距今六千年直到明清时期,深港两地先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深港文化属于同一体系。在香港的五大姓族中,除廖氏是元末迁入外,邓氏、文氏、侯氏、彭氏都是宋代迁入的。其中先定居深圳再向香港发展的文氏家族,是700多年前从深圳松岗移居过去的。现在,这支文天祥的后裔人脉旺盛,有五六万人之多。

《深圳商报》记者王荣  张清华       2007-7-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