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从福民路辅道右拐,在众孚大厦西侧驶进石厦村,再穿过200多米街巷,就来到石厦村中央。但见一座灰白色的碉楼矗立在街巷边。石厦股份公司办公室的赵雪莲说:"它就是石厦碉楼!"
楼基有块福田区政府2001年10月16日立下的石碑,刻着"石厦碉楼建于清末、民国初年,面阔4.9米,进深4.6米,高16.5米,楼高5层,占地面积22平方米,坐南朝北,土木结构。四周外墙用三合土板筑而成,顶层有突出墙面的防卫设施"等字样。
碉楼墙体已斑驳,但总体坚固完好,每层都有一个小窗户,墙体四周都有石做的枪眼,最高层还有凸出来的、前、左、右和下方都留有枪眼的"堠楼"。
今年98岁的赵石老人告诉记者,碉楼是石厦村赵聿修家于民国初建的。赵家是石厦村大户人家,为保护全村人安全和财产,赵家出资建了这座碉楼。老人说,在他小时候,赵聿修一家都住在碉楼里,家里还有枪支,可防御外人骚扰。老人说,五层高的碉楼一直是石厦一带最高建筑,登上可清楚看到很远的地方,甚至可看到深圳河及对岸的香港。碉楼主人后来全家去了香港,上世纪70年代在元朗捐资兴建"赵聿修纪念中学"。据说,碉楼现在还属于赵聿修家族私人财产。
赵石老人说,当年日本鬼子占领深圳后,曾有部队驻扎石厦,碉楼也被侵略者占据。今年76岁的庄伙娣阿婆说,解放初期,石厦村搞土改时,碉楼成了土改工作队的办公、住宿点。
碉楼东北角挂着一个大喇叭。72岁的高柳妹阿婆说,这是当年生产队念最高指示、通知开会用的,改革开放后,喇叭就再也没用过!高柳妹说:"碉楼里还开过一间银行呢!"阿婆指着碉楼临街南侧墙上一个一米见方的窗口说:"这就是银行的办事窗口,后来搬走了"。
深圳发展银行石厦支行工作人员曾小鸥说,1984年,深圳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石厦分理处,临时在碉楼里办公,半年后就搬走了。
据介绍,村里将石厦碉楼视为珍贵文物进行保护,石厦股份公司花钱对碉楼修缮,将它封闭起来保护,并积极向市区有关部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福田区人民政府2001年批准石厦碉楼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商报》 2007-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