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传奇故事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洪圣公"与消失的渔村

沙嘴村洪圣宫。本报记者 廖万育 摄

  在广东省,有各种南海神洪圣公庙宇不下500座。在福田沙嘴村,有一座非常特殊的"洪圣宫",因为它所供奉的洪圣公是有"心"的。记者近日从福田区文化部门获悉,沙嘴村对洪圣公的祭典被列入全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嘴村曾经是一个以海洋渔业为主的村落,而今福田沿海旧村中5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过出海捕鱼的经历了。古代先民渔业生产习俗和一些岁月的故事,正在随时间流逝而远去......

  海边村落造出大木帆船

  在福田区的南部,深圳河和深圳湾交汇处,明代初年建立的沙嘴村是福田区唯一一个以渔业生产为主的村落,每年春夏秋三季捕鱼,冬季由于鱼沉入海水深处不易捕捞,就采红螺。这里的先民们捕鱼的位置主要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外,东起桂山、西至万山群岛一带的海面。

  沙嘴村的渔船和渔网的制造也很有名。据福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调查,沙嘴村的渔船为木制,长10米、宽3米,载重达4吨,能抗5级大风,而且每条船都配备20张不同规格的渔网。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渔民们最怕的就是坏天气,过去没有科学的天气预报,渔民只有依经验,靠看云的变化、看海水颜色、听海涛声音等来判断天气变化。

  改革开放后,沙嘴的海鲜也一直是远近闻名的,很多人为了吃海鲜,从很远专门跑来当时还是泥泞道路的沙嘴村。随后,勤劳的沙嘴人又以养殖闻名,鼎盛时鱼塘达400多亩,除传统的四大家鱼外,还引进对虾、竹节虾、螃蟹等高附加值的品种。可以说,这个村落的历史是一段与大海、与水不可分割的历史。

  这里的洪圣公有颗"红心"

  据沙嘴的老人回忆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天风和日丽,渔民们纷纷出海捕鱼,到了渔场的时候还是万里晴空,一碧如洗。鱼群的位置也找到了,大家都忙着下网,准备来个满载而归。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太阳突然不见了,天上乌云密布,茫茫的黑雾笼罩着海面,分不清东南西北,渔民们完全迷失了方向。正在大家惊恐万状的时候,突然海上出现了一缕红光,人们不顾一切,奋力把船向着红光划过去。

  船终于靠岸了,惊恐的村民一看正是沙嘴村。村民们都庆幸自己得救了,又高兴又后怕,众人下得船来,顺着红光找过去,才发现发出红光的原来是一块红色的石头。他们认为就是这块红色的石头救了他们,这一定是神明用来保佑他们的。

  于是,沙嘴村的村民们就共同集资,在那块发现红色石头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洪圣宫。在大殿上塑起了洪圣的神像,并把这块红色的石头放入到洪圣神像的身体内,安放在心脏处,以求它保佑渔民出海平安、风调雨顺。于是,洪圣公就在沙嘴村落户下来,接受村民们几个世纪的顶礼膜拜。

  正月十三摔"圣杯"祈福

  从此以后,沙嘴村的村民每次出海前,都要去洪圣宫占卜,根据占卜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出海。一般由主持人在洪圣公神像前当众摔"圣杯"(是用一块猪腰状的木块对剖而成的,木块漆成红色,外阴内阳),来决定当天能否出海。如果"圣杯"摔成一阴一阳,当天便可以出海;如果连摔三次都不是一阴一阳,那就不能出海,只能另择吉日。

  沙嘴村的洪圣宫建好不久,相关祭典也逐渐形成了。祭典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举行,地点就在洪圣宫内,沙嘴村全体村民都要参加。祭典由欧姓族人的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现任主持人为已经78岁的欧树全老人。在正月十三拜祭完后,也要举行摔"圣杯"的仪式,如果一次就摔成了一阴一阳,则预示着一年全村将风调雨顺、大吉大利;如果第一次不是,则要一直摔到出现一阴一阳为止。仪式过后,全体村民都要依次向洪圣公上香,最后由主祭人将烧鸡、烤猪分给众人,仪式便结束了。

  1992年,沙嘴村进入城市化进程,成立了深圳市沙嘴实业股份公司。因政府征用土地,洪圣宫再次被拆除。现存的洪圣宫是第三次建成的,由沙嘴村的欧姓族人共同捐资重建。现存洪圣宫坐落于福田区沙嘴村内,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外形既像庙宇又像海上灯塔。

  洪圣来历

  相传洪圣就是传说中的祝融、火帝,司夏,司南岳,司南海,被海疆渔民首奉为神明,已信仰数千年之久。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诏"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这是南海神庙之始。从唐朝开始,历代对其不断加封:唐朝天宝年间封为"广利王",宋加封为"洪圣"、"威显",元朝诏尊为"广利灵孚王",清雍正再封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民间则称为"广利洪圣大王"。

  另一说,洪圣本名洪熙,是唐代的广利刺史,廉洁爱民,鼓励学习天文地理,并设立天文气象观测所。由于计算和预测准确,商旅和渔民都获益不少,他死后被追谥为"广利洪圣大王",广受民众敬仰供奉。

《深圳商报》管亚东       2009-2-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