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嘴村渔网编织技艺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沙嘴村位于福田区南部深圳湾畔,该村是福田区唯-一个以渔业生产为主业的村庄。渔网是他们常年使用的重要生产工具。在长期的捕鱼实践中,沙嘴村的渔民总结了很多捕鱼织网经验,例如什么季节适合捕捞什么鱼种,需要使用什么类型的渔网,各类渔网的特点和制作材料、编织方这等。在渔网的破损补织和延长上总结以往的经验,不断地完善了这类编织技术。"文革"中,在"大办农业、以粮为纲"等方针的影响下,上级每年都要给沙嘴村下达粮食生产任务,沙嘴村不得不安排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上岸开荒种地,从事农业生产。渔业生产逐渐萎缩。深圳特区成立后,沙嘴村逐步进入城市化进程,l992年成立了深圳市沙嘴实业股份公司,沙嘴村村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和公司股东。渔业生产彻底终止。渔网编织活动和编织技艺的传承也停止了。现在沙嘴村的大多数年轻人已不会编织渔网,但作为一门曾经为沙嘴村的生存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种生产技能,总结和保存其操作过程还是有价值的。

  主要制作工具:网针和模子

  网针用竹子削成,类似于织布用的梭子。模子用木块做成不同大小的方块状。不同大小的网针配置不同的模子,不同大小的模子决定了网眼的大小,网针上削有缠网线的线箍,像一个大的网针中间镂了一个小的网针一样,把网线缠在上面,网针的前面是尖型,大小要根据不同的需要确定,需要网眼大些的,也就是说要捕大些的鱼的网,网针和前端都会相应大些宽些,反之也是如此。规格有以下几种:10 x 0.6cm(青鳞网),7 x 0.6cm(黄鱼网),28 x 3cm(赤鱼网),10 x 0.6cm(鳗鱼网)。

  主要编织材料;网线

  历史上,渔民是用麻线织网。根据不同的渔网选用不同重量的网线,网线的重量有3磅、4磅等,最重的有15磅。随着捕鱼经验的丰富,渔民发现在白天捕鱼的时候,用麻线织的网容易被鱼发现,鱼群-旦发现麻线织的网就会跑掉,所以捕鱼效率不高,只能改在晚上捕鱼。上世纪60午代后有了尼龙线,尼龙线在水中是透明的,用尼龙线编织的渔网,即使在白天捕鱼,也不易被鱼群发现,因而渔民们就开始使用尼龙线来编织渔网。以后,尼龙线完全替代了过去的麻线,既经济也提高了捕鱼的效率。

  编织方法:

  先确定网的宽度,然后在桌面上固定相等宽度的两个铁钉,然后在两个铁钉上拉一条网线,这条线被叫作渔网之"纲",用网针以纲为基准开始一行一行地向下编织,以编织黄鱼网为例,先定好宽为420眼的"纲",然后在向下编织120眼深,网眼的尺寸为5寸(即5寸的模子),编完之后在网的上面连接浮标,下面连接坠子,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渔网的制作。

  渔网配套材料;

  浮标,其原料和规格有鸡公树9 x lcm,杉木8 x 4cm,榔漆树根12 x 8cm,15 x 4cm。

8cm,15x 4cm。

  坠子:材料用金属铅和石、铁,其中铅的重量分为:五钱、一两等,石铁重量4斤。鱼钩:有赤鱼钩和魔鬼色钩。鱼钯:红螺钯,重12斤,高3.5任,驳竹尾2.5任。(任:为一个成人平直伸开两臂的总宽度)。红螺蓝:杉木,深6米。围网:分为黄鱼网和流次网两种。


沙嘴村的村民在编织渔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