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石厦两村的养蚝生产习俗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养蚝生产是下沙、石厦两村村民的主业之一,其收入大体占到两村村民总收入的60%左右。

  下沙、石厦两村位于福田区西南部,背山面海,南临深圳湾浅海,与香港元朗隔水相望。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蚝的生长。下沙、石厦两村背靠莲花山。长期的雨水冲刷,把大量泥土带人海滩,形成淤泥层,浅的地方有70至80厘米厚,深的地方有l米多。涨潮时,海水将海滩全部淹没,水深达l至3米,退潮时,海滩又全部裸露出来。这里地处珠江出海口,海水咸度被珠江水冲淡,同时因处于深圳湾内海,海浪不大,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天然生长出了与深海不同的水生生物--蚝。

  蚝,又称牡蛎,是一种软体动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富于营养价值,体外有坚硬的贝壳。

  下沙、石厦两村的村民相传均为南宋时期由中原辗转迁徙而来,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村民们逐渐发现和掌握了蚝的生长、生活规律,并由此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养蚝生产习俗。下沙村在养蚝规模最大时,共有蚝田4万多亩,主要分布于深圳湾北岸一侧,绵延至南头半岛以东,现红树林一带。石厦村的蚝田则主要分布于深圳湾南岸侧香港境内。在香港被英国人占领期间,村民们过去养蚝,都要办《耕作证》,由渔农村附近的码头坐船过境耕作。《耕作证》的使用一直延续至现在。

   养蚝,村民们又称为种蚝。每年三、四月份,村民们将石块、水泥柱搬到木船上,趁涨潮时,把船划到被淹没的蚝田上,将石块、水泥柱抛到水里。等到退潮后,蚝田露出水面了,再乘划板到蚝田去,将石块、水泥柱像插秧似的,一行行、一列列的排列整齐。划板是用一块约2米长、30厘米宽的木板做成的,木板的前端略向上翘,近似于滑雪板的形状。中部安装了一个约60厘米高、用三根木棒做成的门形把手,其中两根木棒竖着做支架,一根横着做把手。乘坐的人抓住把手,一条腿跪在划板上,另一条腿在淤泥里用力后蹬,划板就顺势前行。这是蚝民在长期的养蚝生产活动中发明创造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让人能够在淤泥中自如行进,不至于陷入淤泥而行动困难。

  蚝苗是一种浮游生物,最初只有米粒大小。村民们把石块排列好后,蚝苗就会附着在石块上慢慢长人。由于大海的潮涨潮落,时间一长,石头会被淤泥掩埋,蚝自己又不会移动,而且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蚝吸收不到充足的营养,会发育不好。团此,每隔一段时间,村民们就要利用涨潮时,把船划到蚝田去,人跳到水里去,把蚝连向石块-起捞起,放到船上,运到另一个地方去,抛进水里,再利用退潮时,乘坐划板去把它们一行行、一列列摆好。村民们称这遭工序为"列蚝"。每年都要这样搬动几次。

   一般经过两年多后,蚝基本长大了,但还不肥,不宜食用。这时,就要进入下道工序--"盘蚝寄肥"。村民利用退潮时,乘划板到蚝田去,把蚝从石块上敲下来,让蚝全部跌落到淤泥上,然后在蚝田的四角插上竹竿,作为标记。到涨潮时,再开船过来,把跌落在淤泥上的蚝全部捞起来,装上船,运到内河口浅滩喂养,这里处于咸淡水交汇处,肥水多,海水咸淡度适中,蚝很快肥起来。

  这样经过三至四年的时间,蚝就可以收获了。收蚝的季节在冬季。天越冷,蚝越肥。所以村民们都是在寒冬腊月,顶着北风,跳到刺骨的海水里,把蚝从水里捞起来,装上船,运回来卸到岸边。蚝是贝类动物、右上下两块坚硬的贝壳,而且咬合很紧,必须用专用工具,把贝壳打开,才能取出里面的蚝肉。这道工序叫做"开蚝"。开蚝用的专用工具叫"蚝剁"。是一根前端很尖的弯曲的铁条,装上木头把子做成的。通过开蚝取出的蚝肉,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晒干后保存。蚝壳摊在海滩上晒干。到了三、四月份,又将它们撒到海里,这时,新的一茬蚝苗又要附着在石头上生长了。

  养蚝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每年都要不断的把蚝搬来搬去,要把蚝连同附着的石头从海里捞起来装上船,又要运去别的地方抛到水里。要在几万亩蚝田里把这样的石头、水泥柱一块块在淤泥里排列好,体力消耗非常大。蚝壳既坚硬又锋利,人不断在蚝田里跳下爬上。两腿都会被不断的划伤,伤口在苦咸的海水和淤泥里泡着,钻心的痛。我们在采访黄植生时、他已经二十多年没养过蚝了。但当他卷起裤腿时,两腿的累累伤痕仍然清晰可见。收蚝的时节,正是每年的三九天,要跳到刺骨的海水中去长时间劳动,其艰苦也是可想而知的。正如黄植生所说:自从他养过蚝之后,世界上再苦的事,他也不觉得苦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特区建设的发展,下沙村的土地、海滩都没有了。石厦村位于香港一侧的蚝田,也变为了世界级的红树林保护区。这两个村养蚝的历史都终结了。因此,及叫抢救、收集这两个村养蚝的生产习俗,对于了解南粤地方民俗,研究深圳地区的经济发展史、移民创业史都具有重要的价恼。

养蚝生产(下沙村供稿)

"列蚝"  (下沙村供稿)

蹬着划板去蚝田  (下沙村供稿)

划船去蚝田  (下沙村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