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林荔枝栽培习俗
元末明初,中原战火频仍,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郑氏先人为避战火,由河南荥阳迁居到福建莆田。明末时期,莆田的一个支系又从福建来到如今下悔林一带定居。因梅林离海较远,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因此下梅林村民除以农耕为主外,同时利用山坡地广种果树。最初多种植杨梅。梅林也因此而得名。因福建有种植荔枝的习惯,郑氏由福建而来,也把荔枝树苗和种植荔枝的习俗带了过来。最初种植不多。哪知梅林的土质、气候特别适宜荔枝生长,产量高、质量优、口味好,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因此下梅林村民便逐渐将梅林都改种成荔枝树。
荔枝属无患子科植物,原产地为我国。栽培历史已有2000多年。我国荔枝的品种、面积、产量、质量均居世界第一。广东、福建又是我国的主产区。
荔枝是我国南方四大名果之一,果色鲜丽、果肉甜美、营养丰富,而且树冠美丽、枝叶常绿,既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化环境的观赏树木。
下梅林村民种植荔枝的历史长达300多年,传承了l5代人以上,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全村荔枝树种植规模最大时达到9500多株,总产量达到19万公斤。这个规模在深圳是难有匹敌的。培植的品种主要是桂味、糯米糍,都是品质、风味极佳的优质品种,在市场上十分抢手。因此"梅林荔枝"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品牌。香港是其传统市场。梅林荔枝在香港具有很高知名度,只要听说是梅林荔枝,大家都争着买。很多香港果店把"梅林荔枝"当作招牌,吸引顾客。
在果树的繁育上,下梅林村民主要采用的方法,用他们白己的话说叫做"接驳"。接驳的时间为每年三月份。具体做法是:选择生长健壮、优良高产的荔枝树为母树,择其已长出三四年、拇指粗细、表而光滑、发育正常的枝条,用割刀在枝条的皮上环切两刀,两刀之间间隔约一寸。然后将两切口之间的树皮剥掉,再用刀背将剥掉皮的部分刮净,晾晒7天左右后,用树根部的泥土加少量牛粪,用水拌匀于至湿度适中,将剥掉皮的部分包起来。要包紧,让枝干与泥土紧密接触。有经验的人,是把泥土搓成长条,一圈-圈缠上去。包好后再晒几天,把包上去的泥上完全晒干。等到下雨大、雨水把包上去的泥土淋透后,就用布块、稻草等把它包起来,用绳子绑扎好。到当年七月份时,剥去皮的那一段枝条已经长出了根。这时用锯子把接驳的这一段锯下,只留一尺长的主干,其余枝叶全部剪去。解开泥团外面包裹的布块、稻草,浸入水中,至充分吸收水分后,直立于树荫下,用稻草遮住泥团保湿。一周后就可以植入土中了。下梅林人一般都选择黄沙土栽培荔枝.这种土质结出的果实品质、口感比别的土壤好。株距、行距都保持6米,最利于荔枝树的生长、发育。当幼树长到离地两尺左右时,要修一次枝,只留下三四条发育健壮的主枝。每年要施2-3次肥。每年八、九月份为荔枝松一次土,一般三年就结果了。到离盛产期,单产最高可以达到800斤以上。
下梅林村的荔枝林 (孙世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