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林村位于福田区北部,北枕大脑壳山,与深圳宝安区相连。村民以黄姓为主,为江夏黄氏后裔的-支,始祖名黄默堂。该村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村内建有黄氏祠堂"梅庄黄公祠"。在祠堂的左后侧,有一座独立的古建筑,这就是"龙母宫"。
龙母官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平房式建筑,正面宽7米左右,进深16米,占地110多平方米。从外观上看为清式建筑的风格,但内部石作结构和布局仍保持着明代风格。承重的柱子和部分额枋用花岗岩制作。进入大门,迎面是一道屏风门。转过屏风门,就进入了正殿。正殿上供奉着三位神仙的彩色塑像,正中是龙母娘娘的金身,左为龙母的大嫂,右边是龙太子。大殿正中一块牌匾,上书"龙光普照"四个大字。大殿两侧整齐地排列着红、黄、蓝各色的三角形战旗和刀枪剑戟等兵器。
传说龙母娘娘原名温凤娇,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族的女首领。其时,广东、广西皆属于百越部族。在百越族的领地内,有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就是现在的西江。当时每到夏天,西江都要发大水,滔滔的洪水冲出河道,泛滥成灾,两岸的房屋和农田全被冲毁,年年如此。百越的老百姓深受其害。人们都盼望着有一个神明出现,帮他们战胜水害,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也是龙母心中的一个大患。有一天,龙母沿着西江察看地形、思考着治理的办法。突然看见河边有一个巨卵,便把它拣起来拿回家去。不久,巨卵孵出了五条小龙。龙母天天饲养它们,把它们抚养长大后,就带领它们一起去治理水患,终于把西江治理好了。从此百越民众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百越民众对龙母的信仰也就始于那时。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母娘娘是慈爱、善良和力量的化身。
上梅林的龙母宫是深圳地区唯一的一座供奉龙母娘娘的庙宇。据清乾隆五十五年十二月《重修龙母宫碑记》记载,明朝年间,村民发现在上梅林村的南山坡有异兆出现:"朝则香雾腾霄,暮则红光彻旦"。众人十分惊异,纷纷跪拜祈祷,才知是龙母娘娘降临。村民们于是集资修建龙母宫.供奉龙母娘娘。清朝初年,山贼充斥四乡,村民不堪其苦。梅林村村民去拜求龙母娘娘,"夫人朱衣白马",亲自率领神兵四出巡游,"贼始惊去"。从此,村民们把龙母娘娘看作是村子的保护神。每逢初一、十五,妇女们都要去龙母宫敬香朝拜,祈求龙母娘娘保佑村子和自己的家人平安。
解放前,上梅林村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村子里时常发生瘟疫。每当发生瘟疫时,上梅林村的妇女们就要举行"请龙母娘娘"的仪式。仪式举行前,全村所有的人都要斋戒、休浴三天。正式举行仪式那天,由10到20个60岁以上的妇女,拿着香烛和金银纸到龙母宫去。先在龙母娘娘神像前点燃香烛,然后全体跪拜,禀告龙母娘娘村里发生了瘟疫,祈求娘娘保佑全村天上、地下、水里都平安大吉,祈求国泰民安。跪拜、祈祷完毕,再将金银纸在娘娘神像前烧化。仪式完了之后,就将龙母娘娘的神像从神位上请出来,用轿子抬着神像游村,全村的每个地方都要游到。一边走,一边口里还要反复地念"平安大吉"、"身体健康"。沿路还要撤"福禄米"。"福禄米"是用花红粉将米染成红色,再混合大米、绿豆做成的。游村完毕之后,要将龙母娘娘的神像治回龙母宫,安放回神位。神像就位后,全体又要跪拜。仪式是每天下午举行,要连续举行几天。
1947年,上梅林村发生了一次极其严重的瘟疫,每隔7天就要死一个人,死神笼罩在村子的上空,人人惶恐不安。人们斋戒休浴,请出龙母娘娘,瘟疫终于消除了。2003年"非典"流行的时候,上梅林村又将龙母娘娘请出来游村,结果,村子里没有一个人染上"非典"。
传说龙母娘娘不仅能够消除瘟疫,保佑人们身体健康,还能够平息争斗,保护村庄,维护和平。上梅林村民世世代代以农耕为主业。皇岗河是村里的主要水源。河水经过上梅林村,缓缓向南,汇入深圳湾。解放前,为了争水,上梅林村民常常与邻近的一些村庄发生械斗。上梅林因为人少经常吃亏。为此,上梅林村民还去东莞樟木头村,动员那边的黄氏族人,搬到上梅林来居住。这就是上梅林村下属的几个自然村中,其中有一个也叫做"樟木头村"的原因。尽管这样,上梅林还是敌不过其他村。有一天晚上,邻村又来了100多人,准备来争夺水源。上梅林村的人都很紧张,看来一场争斗又不可避免了。可是邻村的人刚爬上莲花山,在山上看了一阵,又自己退回去了。上梅林村的人不知是怎么回事,既暗自庆幸,又十分纳闷。原来,是龙母娘娘显灵,将田里的稻草全部变成了兵丁。邻村的人爬上莲花山一看,上梅林村的田地里全站满了人,以为上梅林村已经有了准备,便自动退回去了。避免了-场恶斗。
解放后,龙母宫的香火逐渐衰颓。庙宇也渐渐破败。现存的龙母官是1992年上梅林成立股份公司后,村民们集资,于l993年仲冬重建的。
上梅林村村民对龙母娘娘的信仰,体现了历史上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面对天灾人祸无能为力,渴望有一种力量能够帮助他们,渴望有一个和谐安宁的环境,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的愿望。
上梅林村龙母宫
龙母宫内景
清乾隆五十五年重修龙母宫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