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沙村民间婚俗
发布日期:2024/10/13
福田逸事

  上沙村位于福田区西南部,东与新洲村相邻,西面跟下沙村接壤;北倚滨海大道,南临深圳湾。隶属于沙头街道办事处。现有面积0.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0户,1430人。上沙村建村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该村的原住民皆为黄姓一族。上沙黄氏的姑权发源于湖北江夏,称为"江夏黄"。东汉末午,为躲避战乱,江夏黄氏后裔整体迁移至河南固始。大约在唐朝时期,其中的一个支系,即黄峭山的祖父黄惟淡又带领家人,迁徒到福建邵武一带。黄峭山有三位夫人、共生二十一子。晚年的黄峭山为了保全家族,命三房各留长子一人、其余各子自行出外谋生。南宋时期,其后裔黄金堂经江西辗转来到上沙拓荒建村。黄氏起源于湖北,经河南到福建,由江西至广东,最后来到南海之滨的上沙定居。他们在每一地都住了较长时间,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因此在上沙黄氏的婚礼习俗中,既保留了中原的传统习惯,如新娘出嫁坐花轿等,又吸收了客家人的风习,如少女出嫁时唱"哭嫁歌",持别是在南粤数百年的长期生活中,融入了南粤本地的风俗习惯,最终形成了上沙人独特而有趣的婚俗。

  男婚女嫁是人生的终身人事。而在近代以前,男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包办婚姻。新郎新娘家不相识,形同路人。姑娘要辞别父母、离别家人,嫁到陌生人家里去,对娘家是依依不舍,对未来是惶惑不安。上沙村的整个婚礼习俗,正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上沙村的女孩子到了接近结婚的年龄,就要到"麻屋"去学唱"哭嫁歌"。有的女孩子还要住到"麻屋"去。所谓"麻屋",就是村里老年寡妇的家。如果到了出嫁的时候不会唱歌,或者歌唱不好,是很丢人的。

  在出嫁前的6到12天,家人要择吉日在家里搭一个阁楼,再搭上木梯,让新娘顺着木梯爬到阁楼上去,然后把木梯抽走,新娘在出嫁前就再也不能下来了。由未婚姐妹陪伴着,一直住在阁楼上。这道仪式叫做"上阁",是婚礼的第一道仪式。在阁楼上新娘要唱辞亲歌,辞别祖先、父母、兄长、弟妹,还要辞别家里的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甚至连蚊蝇、昆虫都要辞别,有亲朋来家探望祝贺的,也都要唱歌辞别。以表达对娘家及亲人的恋恋难舍之情。

  出嫁那天清晨,启明星还在天上眨着眼睛.送嫁娘就来到阁楼上,为新娘梳妆,称为"上头",新娘一边梳妆,一边唱起《上头歌》:"手拾棉绳不要扎太紧,等我放松十指偷欢容:(意思是说缚头发的绳子不要太紧就会舒服一点),牙落梳头梳到尾,莫来打结又重佩(寓意白头到老,不要中途遇绊再嫁),头戴金冠五彩风,五朵琳珠映玉容......"

  上头完毕,新娘就该从阁楼上下来了。因此,接下来是"下阁"的仪式。下阁时不能用梯子,姐妹们把新娘从阁楼上放下来,由嫂子、婶娘在下面接住,然后把新娘放在一种竹编的窝篮里。从下阁到上花轿,新娘的双脚-直不能触地。在窝篮里,新娘换上鲜艳的结婚礼服:红衫、绿裙,头戴金冠,脚穿红色木屐。美丽的新娘,一下子变得光彩照人。这时,新娘的父亲要为花轿"挂红",就是用红绸扎花挂到花轿上,新娘唱着《挂红歌》,表达女儿对父亲的敬爱,祝福父亲像松柏长青不老,"我爹挂红挂到银轿顶,四面吊脚挂平匀,我爹手长探到尾,就财竹叶那么开枝;我爹手长探到华艳顶,如同天上起浮云;松柏千年青不老,夏棱祝寿运无疆。"新娘一面唱着歌,一面羞答答地伏在嫂子背上,由嫂子把她背进花轿去。这时,亲人们要抛撒用花红粉染成粉红色的大米混合着白米、绿豆做成的福禄米,为新人祝福。花轿在歌声、哎呐声和锣鼓声中缓缓拾起,慢慢的往前行进,新娘正式离家出嫁了。

  到了男方家门口,新娘被扶出花轿,先要过火盆,然后再过犁头,就是把犁头放在细箕里,从新娘头上越过。进了新郎家,第一件事是去祠堂拜祖先,然后回来拜公婆,按辈分高低依次为长辈奉茶。第二天清晨,新媳妇要为翁姑端送洗漱水,献茶叩拜问安,俗称"洗和顺水"。至此整个婚礼仪式才算结束。新娘的媳妇生涯从此正式开始了。

新娘乘坐的花轿

TOP